|
執筆:簡炳權 卓智理財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明報專訊】
又到聖誕,又是一年總結的時候。隨着今年經濟好轉,出口數據強勁,樓市及股市均有不俗的升幅,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可達 6.2%,企業盈利增加及人均資產普遍升值,料今年聖誕節零售消費市道將較去年暢旺。
繁華背後,本港仍存在不少隱憂。受熱錢流入影響,本港經濟在資產泡沫的催化帶動下,通脹問題日益惡化。另外,國家統計局公布上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年上升 5.1%,較 10 月高出 0.7 個百分點,主要是食品、衣着,和原材料價格上升。
由於本港一直依賴內地輸入生活必需品,將無可避免連累本港物價颷升,受到輸入性通脹的打擊,加上人民幣與港元兌換價長期升值,預期明年本港通脹可能高見5%至 6%,市民生活勢必受到嚴重影響,有經濟能力市民還可以投資對抗通脹,草根階層就難免要進一步節衣縮食,加劇貧富懸殊問題。
據樂施會最近調查所得,今年第二季,香港在職住戶中約有一成、逾 19 萬戶是屬於「在職貧窮戶」(即家中最少有一名就業人士的住戶,而其每月入息低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的一半),數目較 2005 年上升了 12%,涉及人口高達66 萬,是一個頗令人憂心的數字。
貧富矛盾深化 不利社會穩定
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坐擁逾 2 萬億港元的高額儲備,人均 GDP 高達 3.2 萬美元,位列世界前列。然而評核全球貧富差距最有權威性之「堅尼系數」在 2009 年 10 月的一份報告中,香港得分為 43.4,也同樣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先進經濟體,這足以證明政府不得不承認貧富懸殊是客觀存在。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情況不能不予正視,愈是容忍貧富矛盾深化,愈是對社會不利。雖然,政府已就有關問題作出了一些補救措施,例如設立關愛基金、交通費資助計劃等等,但這些短期措施未能根治貧窮問題,遑論可徹底紓解貧困。
試想,為什麼市民需要將一生積蓄或大半生辛勞所得的工資都花在居所之上呢?為什麼我們的公共交通費總是那麼昂貴?無論經濟好與壞,交通費總是有加不減呢?為什麼電力公司年年賺大錢,我們的電費仍然需要加價,又為什麼住在港島的市民付擔的電費會比住在九龍及新界者多呢?為什麼我們孩子上學的書本總是每年改版,費用更年年攀升呢? 以上一連串的為什麼都是涉及民生的問題,涉及政府的施政的問題。要解決問題,政府必需針對問題之根源做起,企圖以「小政府、大市場」的積極不干預手法去消除貧富懸殊問題,在現今香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歡迎來信提問,傳真:28690630
電郵:edmundkan@splendorf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