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欄
2019-11-07
李全順 : 2019-11月全球經濟趨勢追蹤與預測-【中國經濟篇】
中國經濟數字仍在榮枯線上 製造業擴張放緩但仍平穩
中國財新公司11月5日公佈的10月財新中國服務業PMI經營活動指數51.1,較9月回落0.2個百分點,與今年2月持平,為2018年11月以來最低,顯示服務業經營活動擴張有所放緩。10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上升0.3個百分點至51.7,受此帶動,10月財新中國綜合PMI錄得52,微升0.1個百分點,為5月以來最高。
財新中國服務業PMI和綜合PMI走勢與統計局PMI並不完全一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0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低於9月1.6個百分點,為51.4;綜合PMI下降1.1個百分點至52。
10月服務業新訂單指數降至今年2月以來最低水準。受訪服務業企業反映,最近支撐新訂單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客戶需求轉強,以及新產品發佈。製造業新訂單指數則大幅上揚,創下2013年2月以來最高。綜合來看,10月綜合新訂單總量繼續擴張,增速維持在9月創下的19個月高點。其中,兩大行業新出口訂單指數皆有所改善,拉動10月綜合新出口訂單總量結束了此前連續兩個月的下降態勢,呈現小幅增長,儘管訂單改善,但10月就業繼續承壓。製造業企業就業指數在收縮區間內顯著回落,服務業就業指數也降至三個月最低,10月綜合就業指數再度下滑至榮枯線以下。10月服務業投入價格指數在擴張區間內小幅下降,但價格漲幅仍較顯著。受訪廠商反映,成本上升主要與原材料、柴油等燃料和用工漲價有關。製造業投入成本也出現小幅上升。兩大行業共同拉動下,10月企業平均投入成本繼續上升。
雖然成本加速上升,但服務業收費價格指數在擴張區間內小幅下降,企業僅小幅上調收費價格。在市場競爭壓力下,製造業廠商出廠價格則小幅下降。兩者綜合,10月綜合定價小幅上升。受製造業樂觀度創下六個月新高帶動,10月企業對未來12個月的生產經營前景信心度改善,但仍處於歷史較低水準。其中,受經營活動與新訂單增速放緩影響,服務業樂觀度則跌至15個月低點。
10月份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49.3,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未能延續上月回升勢頭,連續6個月處於榮枯線下方。從分類指數看,生產保持擴張,市場需求有所回落。10月份,製造業生產指數為50.8%,比上月回落1.5個百分點,表明製造業生產繼續保持擴張態勢,但擴張步伐放緩。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3個行業的生產指數位於擴張區間,紡織服裝服飾、造紙印刷、電腦通信設備等製造業生產指數位於55.0以上較高景氣區間。從需求看,新訂單指數為49.6,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市場需求有所減弱。
外貿市場低位運行,價格指數有所回落。受全球經濟持續放緩等因素影響,製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為47.0和46.9,分別比上月下降1.2個和0.2個百分點。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為50.4和48.0,分別比上月下降1.8個和1.9個百分點,其中石油、鋼鐵、有色等行業相關價格指數相對較低。
10月份,儘管製造業市場需求降至收縮區間,企業生產和採購增速放緩,但經濟結構優化,新動能和消費品行業加速擴張,就業相對穩定。綜合來看,經濟增速放緩,發展品質提升。值得關注的是,轉型升級持續推進。趙慶河介紹,從重點行業看,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和消費品行業PMI為51.4、50.3和50.8,分別高於製造業總體2.1個、1.0個和1.5個百分點,均運行在景氣區間。製造業內部結構繼續優化,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持續顯現。
從非製造業看,10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8,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繼續在擴張區間運行。在非製造業PMI各單項指數中,新出口訂單、在手訂單、存貨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環比有所上升,升幅在0.1個至1.0個百分點之間;從業人員指數與上月持平;新訂單、中間投入價格、收費價格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環比有所下降,降幅在0.1個至1.5個百分點之間。受需求回落影響,市場經營活動和價格均有回檔,非製造業增速有所趨緩,但52.8的指數水準表明非製造業仍保持較快增長趨勢。
10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2.0,較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從未來預期看,10月份,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4.2,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但仍高於三季度均值。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分別為54.5、54.4和53。10月份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下降,表明企業對未來市場前景信心不足;採購量、進口量、購進價格等指數下降,表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趨向收縮。綜合研判,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必須著力加強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積極擴大有效內需與投資,切實防止經濟下行慣性不斷加大的趨勢持續發展。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再次將目光聚集到消費上。其中提出,“促進流通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強調“引導電商平臺以資料賦能生產企業”,通過大資料、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鼓勵“互聯網+”等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網上消費占社零總額比重已經上升至20%”。資料顯示,2018年,網路零售交易額超過9萬億,其中實物商品超過7萬億,已經占到消費品名錄總額的的17.6%;今年上半年網路零售總額已經超過4.8萬億,同比增加17.8%,實物零售3.8萬億,增收21.6%,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19.6%,已經接近20%。“尤其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今年上半年已經超過7000億,同比增長21%,高於全國3.2個百分點,農產品網路零售1800多億,同比增長25.3%,對農村消費有著非常巨大的推動作用。”事實上,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新增長的戰略制高點,目前中國數位經濟規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對GDP增長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二。未來,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動力之一。
由於電商的快速發展,使得消費升級明顯推進。B2C模式去年占到62.8%,今年上半年占到75.8%。智慧手錶、智慧音響等等高端產品受到青睞,增速超過80%,化妝品、智慧傢俱、保健品增速超過30%。 消費升級非常明顯。近年來,山東積極深化與電商平臺的戰略合作,著力推動現代資訊技術和互聯網思維改造提升傳統流通業,著力推進以供應鏈的提質促進流通產業價值鏈的提升。
2019年上半年商務部指導的中國電商扶貧聯盟完成464家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牌企業“三品一標”認證培訓,已有129家正在進行認證。全國貧困縣網路零售額達到659.8億,平均增長18%。傳統產業轉型離不開新一代的數字經濟。十九大報告中也談到了,未來的機遇就是在於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在深度融合中所爆發出的新的發展機遇。大家去看電商,在促進消費領域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去年9萬億的電子商務的零售交易額,其中按40%做一個新增消費測算的話,基本上有4萬億的新增消費是電商帶來的。
在轉型升級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傳統企業在轉型升級當中,借助電子商務發展起來以後,僅是把傳統的管道和新的電商管道分開,作為打折品、賣貨的通道,這樣的轉型升級基本上都是失敗的。一個關鍵點就是電子商務的轉型升級和要和傳統管道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最關鍵的一點。
今年《電子商務法》的出臺,也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及早佈局數位經濟,及早通過電子商務的帶動驅動數位經濟的形成,及早地佔領數位經濟、電子商務高點的話,將會為將來區域形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打下良好的基礎。電子商務在驅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方面,促進出口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中國是傳統的消費品製造業大國,全球跨境電商的出口賣家中,比如京東、亞馬遜、易貝這些大的全球性的電商平臺中,中國的賣家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優質商品開始通過跨境電商新的通道邁向全球的消費者。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子商務增速超過20%,特別是從原產地來看,進口日本、美國、韓國排進前三位,分別占19.1%、13.9%和10.7%。化妝品、梁油食品和日用品排名前三,占比分別為34.8%、24.7%和9.6%。不過,電子商務僅是數位經濟的一部分,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19年12月1日起,中國將在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推動523項中央層面設定的涉企經營許可事項的照後減證和簡化審批。在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目的是釋放市場活力、壓縮政府行政審批專案,而這樣的試點自2013年9月份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至今,已在全國多地不斷進行。從浙江、廣東沿海,到河南、湖北腹地,再到廣西、雲南邊陲。6年的時間,18個自貿試驗區,“1+3+7+1+6”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自貿試驗區建設正推動我國擴大開放不斷深入。
自貿試驗區建設著眼於新時代的開放佈局、開放方式、開放重點,解決好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發展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建設自貿試驗區是分析了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來的一項戰略舉措,是中國國家戰略需要,其肩負著雙重使命,一方面,要探索中國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的新路徑;另一方面,要建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自貿試驗區區內改革試驗與區外複製推廣有機銜接,形成了改革紅利共用、開放成果普惠的局面,自貿試驗區圍繞“放管服”改革,提升了自身政府治理水準,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也帶動了全國範圍內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截至去年年底,除海南外的11個自貿試驗區以約萬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創造了新設外資企業數、實際使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5.54%、12.12%和12.25%的可喜成績;今年前8個月,中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866億元,同比增長23.3%,占比為14.3%。
有分析認為,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加快商品、服務、人才、資本、資訊等便利自由流動,從要素開放上升到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開放,是新時期我國在探索投資、貿易、金融、外商投資服務和管理等方面,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擴大開放的高地。自貿試驗區的設立背景主要是新時期我國確定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在全球經濟格局大變化的環境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更成為中國改革的重要風向標,有力帶動了全球資本的持續流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但中國吸引外資總量卻逆勢上漲近4%,達到約1390億美元,占全球FDI總額的比重超過10%。
不僅如此,自貿試驗區主要著眼于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發展,更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世界銀行近日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1位,較去年的第46位大幅提升。中國連續第二年位元列營商環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這一結果充分展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前景投出的信任票。
(撰稿人: CSIA/ CFP/中國廣西財經學院會審學院資評系副教授 李全順)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